近期春节档电影各方人马厮杀,搅动风云,好不热闹。加之昨日发表了一些看法,而且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,又引发了我的新一轮思考。我还是按捺不住表达欲,想和大家聊聊 《流浪地球2》这部电影。
要评价一部科幻作品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评判:
1.成熟的剧情 特效 燃点
(相关资料图)
在剧情上《球2》极具风险性的采用编年体的叙述手法,虽然丧失了一部分局势变幻莫测的紧张感,但也会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,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人类命运的转折点,多了些真实感。
特效和燃点就更不用多说,空间站陷落和月球解体这两大镜头足矣支撑国际顶尖科幻片,让我非常惊喜的是中国终于有拿得出手的空战场景了,上万架无人机同时升空作战这是让人感叹我们的CG技术已不输好莱坞!
2.基本满足现代科学理论
这可以说是一部硬科幻电影的基石了,《球2》也请来了众多中科院大佬坐镇,大部分道具 CG 情节的设计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(一些为剧情而做出的牺牲除外),这些也是让我大呼过瘾!
3.足够新颖的颠覆性的科幻构想
老实说,“流浪地球”这本就算是颠覆性的构想了,再加上数字生命,但比之“星际穿越”“黑客帝国”“黑暗森林法则”“降维打击”这类一流脑洞是有不及的。即便如此,我认为它依然能在二流构想中拔得头筹。
4.引人深思的终极问题
可以说每一部经典的科幻作品,都在观影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或几个引人深思的终极问题。星际穿越中的“线性时空观”引人思考,黑客帝国中的“缸中之恼”细思恐极,“黑暗森林法则”诞生的宇宙社会学为人类预警。但有可能是过审的限制,原著中最精华的表现人类丑恶的思辨并没有被搬上荧幕。(我有理由怀疑剪掉的那80分钟就是人类叛军)
本来就这四点的,但是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前一阵看的《阿凡达2》就勾动了我的吐槽欲望(美化侵略者形象不在多提)同样是科幻片,不同的是《阿凡达2》在中国排片排到了1月31日,《球2》出海受阻。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已经不用我多说了,西方正在遏制中国的文化输出,乃至价值观的输出。
回看1995年至今,西方的价值体系通过影视渠道对我们的价值体系不断冲击,我们却满不在乎,让人惋惜!我们的人民中出现的大量所谓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让人愤恨!“主旋律”“小粉红”“同志”等词语的污名化让人痛心!
同志们,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在遭受着文化侵略,我们要警觉起来了。我想,《流浪地球》便是我们打响文化反攻战的冲锋小将,尽管它在西方众多文化产品面前还是稍显稚嫩,但它已然具备我想要说的第五点。
5.战略意义的价值观内核
毫无疑问的是,西方的文娱产品总是夹杂着“私货”——个人主义
个人主义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,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而发展。从私有制的出现到大航海时代再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成,个人主义的概念不断被加深,甚至变得极端。
直到集体主义的出现,两种观念终于同台竞技。再后东欧剧变说明了两种思想必定要争出个结局,在思想上说明了“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”。
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是对个人主义的一次打击,影片模拟出一个需要人类空前大团结才能度过的危难,证明了个别利己主义者的结局——“捣乱,失败,再捣乱,再失败,直至灭亡。”
但“团结,是需要代价的”,无疑集体主义使人类承受得住代价。
“中国航天中队,五十岁以上的,出列。”
伴随着不同语言的呐喊,我看到了人类大义,我看到了集体主义的光辉,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精神。很难不为之落泪。
《流浪地球》系列电影无疑为科幻对国家的战略意义指明了方向,同时描绘了我国科幻产业的宏伟图景——让世界认识认识发展了五千多年的中国价值体系!
关键词: 流浪地球 森林法则 阿凡达2 星际穿越 中国航天 降维打击 大航海时代 黑客帝国 生产资料 文化输出 引人深思 细思恐极 资本主义 系列电影 不一样的 满不在乎 1995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