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本网讯 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主题是“从协议到协力:复元生物多样性”。5月23日,记者从宣城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获悉:近年来,该市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立市,纵深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工作,该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.46%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高达80以上,是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,被评为“全国山水美丽城市”,入选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。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宣城市林地面积73.36万公顷。丰富的森林资源,孕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,该市现有野生动物433种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扬子鳄、黑麂、穿山甲、梅花鹿等7种,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、短尾猴、金猫等43种;维管束植物205科、943属、2343种,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缕梅、南方红豆杉等7种;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华东黄杉、榧树等24种。
该市目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173.31平方公里,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.65%,做到了应划尽划、应保尽保,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、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该市加强38个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建设,对野生动植物重要分布区、原生境全面加强保护,特别注重候鸟大规模集群的越冬地、繁殖地、迁飞通道的保护,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。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区,发挥生态护林员作用,增设巡护线路,进一步加大野外看守力度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2年度野外巡护值守7000余人次,巡护里程2万多公里。
该市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均纳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,设置界碑、界桩、禁渔牌、禁止垂钓公示牌等,并正在筹建渔政信息系统。实施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补偿,开展重要物种繁育研究与增殖放流、水生植被修复以及保护区栖息地周边生态修复。加大对南漪湖水生生物种群资源及其栖息繁衍环境的综合保护;开展了南漪湖人工增殖放流活动,2022年放流大规格鳙鱼30余万尾,扩大了水生生物种群规模,丰富了物种多样性;完成了南漪湖入河口湿地建设,推动湖库清淤工程,逐步改善栖息繁衍环境。
该市强化落实扬子鳄规范化管理与保护,出台了《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》等相关管理制度,投入整改资金6.4亿元,完成适宜扬子鳄生存繁衍栖息地增补工作,对扬子鳄核心栖息地进行了生态修复,创造扬子鳄野外放归条件。根据初步调查显示,野外扬子鳄数量已由2018年的300多条增加到1000余条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,截至2022年底,该市拥有古树名木3582株,通过探索“四化”保护,推进体系化保护进程,挂牌保护率100%。同时,投入修复资金600余万元,修复古树56株,建成古树公园7个。
今后,宣城市将通过举行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”、“世界环境日”、“爱鸟周”、“世界湿地日”以及各类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知识宣传,引导群众自觉摒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陋习,形成社会公众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良好局面。(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陈宗和)
关键词: